从公益性文化事业看湖南“民生之魂”
12月29日,中共湖南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在长沙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全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文化改革”是一个看似宏大的命题。对于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而言,忙碌于工作和柴米油盐的他们,或许更无兴趣去关注这样一次工作会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中的卖菜大妈,还是工地上那些摸爬滚打的农民工,“文化”却又是实实在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因为,露天广场上的演出、电影院里的大片、乃至一本书,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
如果说,“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这类字眼都显得不太“近乎”,那我们不妨将目光定格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上。在此次会议中,出于对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目的,“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为了文化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部署。这意味着,政府将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提供更为公益、便利和丰富的文化服务。
过去,受到财政、技术等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方面,无法充分满足公众需求。令人欣喜的是,作为文化事业的驱动力,湖南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已经攒足了“动力”。单单在文化产业方面,2006年到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总产出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七大千亿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首次突破5%,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868.49亿元,增加值达827.5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而在文化产业繁荣的背后,无需赘言的更是湖南省整体经济实力大步提高的强劲势头。
显然,无论是湖南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还是文化产业的大步向前,回归民生才能创造最大的效应。对文化改革工作的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加快”,这些无疑都展现着政府部门着眼民生、以民为本的鲜明态度和关切之情。回顾过去、放眼当下,一些零碎易见的事实和成绩是:除了省博扩建之外,岳阳大剧院、益阳大剧院、浏阳欧阳予倩大剧院、里耶秦简博物馆等相继建成,且均为免费;全省已基本建成20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万个农家书屋,广电覆盖率达到9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别惠及80%、68%以上人口。此外,“政府买单,文化下乡”,已成常态——5年来,我省共送戏下乡5万多场,送电影下乡200多万场;“演艺惠民工程”,每年为基层群众演出近万场;“公共大戏台”吸引了上万名戏迷登台演唱,70多万群众现场观看。
可以预见的是,在“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改革部署下,无论身处繁华城市还是农村小镇,无论职业或贫富,将会有更多、更广的湖南人民享受到文化改革带来的精神甘露。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持续推动和不懈努力下,这又将成为湖南省打造“强省之魂”的坚实根基,进而推动湖南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有力局面——用“两只腿”站立,稳固牢靠地实现“中部崛起”,最终惠及百姓。
透过文化,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城市的灵魂。而透过惠及无数湖南百姓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我们则可以窥见湖南省的“民生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