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发布 不断完善道路电磁环境工况“中国地图”
为适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和新需求,保障消费者用车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联合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该指南指出:“车辆应在复杂的车内外电磁环境下保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功能的正常运行,确保车辆操控、提示报警、数据记录、数据传输等安全相关功能不受影响”。
目前车企普遍采用国际、国家标准(如ECER10、ISO11451-2、GB/T33012.2、GB34660等)以及企业产品设计规范,对汽车电磁安全性能进行开发设计、验证评价等工作。
由于这些标准规范并未全面反映中国道路电磁环境的高密度、大场强、宽频域等特性,传统试验方法无法系统验证评价实际使用中汽车电磁安全性能,消费者用车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大用车安全隐患。
为攻克产业发展难题、解决行业技术痛点、消除消费者用车焦虑,近日,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个“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
“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研究团队自2015年于国内率先启动道路电磁环境影响研究,系统搭建场景定义,组织开展道路电磁环境数据采集。2018年牵头组建国内首个由标准制订机构、汽车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组成的“车辆电磁环境适应性”行业研究工作组,开展车辆电磁环境适应性对比验证及研究。2020年开展国内首次试验室电磁环境构建有效性验证,并发布国际首项道路车辆电磁环境适应性标准。2023年开展国内首次混响室内电磁环境构建研究,搭建了汽车领域首个雷电测试场景。
历时9年,研究团队累计行程超过12万公里,采集了超10TB的数据量。汇聚行业技术资源,牵头攻克行业难题,组织了千余人次的技术交流研讨;投入了混响室等数十套国际领先的设备,开展了数千次测试验证,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从全新角度和路径提出了有效应对实际道路上的电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项目包含了“典型故障场景”“典型应用场景”“模拟场景”和“雷电场景”四类场景的电磁环境信号。
“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丰富了现有各类标准的测试场景,完善了现有各类标准的测试方案,旨在全面验证国内道路实际使用中的汽车电磁安全性能,消除用户用车焦虑。
基于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开展了“NESTA整车电磁抗扰安全”验证。该验证主要针对整车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座舱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及网联通信系统等进行电磁抗扰安全性能评估。
未来,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研究团队将不断丰富国内各类电磁环境“场景库”,完善道路电磁环境工况的“中国地图”。同时,团队还将启动国外道路电磁环境工况研究,构建道路电磁环境工况“全球地图”,以全面支持车企的全球化战略。研究团队将以卓越的专业技术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不断科研创新、迭代升级,为消费者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