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故事 | 王牧:路通民心亮 灯暖百姓情

来源:雁峰区融媒体中心 2025/3/26 7:52:00  访问量:2997
大字体
小字体

【王牧,雁峰区人大代表,金龙坪街道金桥村村委会委员】

清晨六点,晨雾还在金桥村的稻田间流转,新铺的振兴大道已泛起绸缎般的光泽。雁峰区人大代表王牧驻足在村道上,目送满载果蔬的三轮车轻快驶向301市场。“代表啊,这新路跑得比春风还顺溜!”村民老张头从驾驶室探出头喊道。霞光漫过屋檐下尚未熄灭的路灯,将三个月前村民代表大会的争执声晕染成温暖的晨曲。作为身兼人大代表与村干部的“双重身份者”,王牧始终铭记当选时老支书的嘱托:“左手托民意,右手担执行,要让每条建议都带着泥土的温度。”

535497d8a342d999f0612c1622f28b2c34d8bd201742964952.png

▲ 王牧参加“为民服务日”活动

泥巴路长出硬脊梁

金桥村辖区内原有一段长约1公里的素土马路,多年来,几届村“两委”不断努力都未曾实现硬化,已属于“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南二环通车后,随着这条路车流量的增多,拓宽硬化一事迫在眉睫,去年梅雨季,王牧在走访贫困户时摔了个结实的“泥跤”——那天暴雨如注,泥土马路被冲成泥潭,他深一脚浅一脚往独居老人周奶奶家赶,突然脚底打滑,整个人扑进泥水里,等挣扎着爬起来,裤兜里的《民情日记本》早已糊成泥饼,倒是怀里护着的慢性病药盒完好无损。

“这条路该修了!”在村部召开的屋场恳谈会上,王牧抖落着晒干的泥裤腿。话音刚落,角落里传来嘀咕:“说了十年都没动静,现在能成?”王牧把笔记本摊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几年因道路问题导致的损失:王成家的葡萄因运输颠簸烂掉两成,学生李小满雨天滑倒摔断胳膊,救护车进不了村耽误抢救……每笔账都砸在乡亲们的心坎上。带着236户村民的联名信,王牧连续半个月往交通局跑。白天跟着测量队钻荆棘丛确定路线,晚上整理数据制作对比图。当王牧把交通局、乡村振兴局、帮扶单位负责人请到现场,指着陷在泥里的三轮车说“这不是车轮印,是乡亲们挣命的血痕”时,交通局局长当场拍板追加30万专项资金。开工那天,72岁的周奶奶拄着拐杖来送绿豆汤,看着压路机隆隆驶过,忽然抹眼泪:“当年嫁过来走的就是这条泥巴路,没想到临了还能踩着柏油路去赶集。”如今这条路被乡亲们称为“振兴大道”,沿线发展起8家家庭农场,每天运输农产品的大货车能省下40分钟车程。

灯火里的民生温度

2024年冬至夜,王牧在村口撞见下晚自习的孩子们。十几道手机电筒光刺破黑暗,映出一张张冻红的小脸。“叔,能不能给我们造个月亮啊?”初三学生陈小雨的玩笑话,让王牧想起上周五村民群里的消息:刘大爷摸黑收玉米跌进沟里,躺了半小时才被路过村民发现。

亮化工程势在必行,可账上仅有的20万资金只够装200盏灯。王牧在代表联络站接待日提出建议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项视察。那日傍晚,视察组刚进村就看见惊险一幕:放学孩童在货车盲区追逐打闹,路过的妇联主任一把拽开孩子,自己却被摩托车擦伤。“这不是简单的照明工程,是生命安全工程。”王牧的发言得到在场代表附议。三天后,镇政府启动“光明行动”专项,供电所免费改造线路,本地企业家捐赠50盏太阳能灯。为确定最佳布点,王牧带着设计团队连续七晚走遍全村每个角落,笔记本上记满“李婶家拐角视线差”“幼儿园门口需加强照明”等细节。腊月廿三小年夜,当358盏路灯同时亮起时,村委会广场沸腾了。外出务工回来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快看!咱们村亮得跟城里一样!”78岁的赵婆婆在路灯下摆起针线筐:“这下能给孙子多做两双棉鞋。”最让王牧触动的是陈小雨发来的作文:“路灯把我们的课本照得透亮,好像连梦想都能看得更清楚些。”

双重身份的重量

站在新修的观景台上俯瞰金桥村,蜿蜒的村道串起繁星般的路灯,像一条镶满钻石的项链。这两年,王牧提出的7件建议全部落地,但比统计数据更珍贵的,是村民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有人问王牧如何平衡代表与村干部的角色,王牧总是想起那个暴雨夜:当王牧浑身湿透把药品递给周奶奶时,她颤抖的手不是先接药,而是急着用衣袖给王牧擦脸。那一刻王牧忽然懂得,政策文件上的“为民服务”四个字,需要拆解成雨后抢修的每一方混凝土,深夜里调试的每一盏路灯,调解纠纷时说的每一句公道话。

人大代表证和村干部工作证同时揣在兜里,左边装着监督建议的职责,右边载着落实执行的担当。当王牧在代表履职手册上写下“金桥村道路硬化率100%,路灯覆盖率98%”时,窗外的晨曦正掠过村委会墙上的标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远处传来校车的鸣笛声,新铺的柏油路上,载满孩子的车辆平稳驶向晨光灿烂的前方。

微信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登录后可对文章进行评价、以及投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