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湖南是农业大省、文化大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湖南坚持以文明承续推动事业发展,以文化振兴带动和支撑乡村振兴,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农耕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助力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三湘大地上,乡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乡亲们精气神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之花处处绽放,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5年邵阳市“我们的节日·春节”示范展示隆回县滩头镇沐仙湖“村晚”
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培育社会好风尚。农耕文化是湖南的一张重要名片。从道县玉蟾岩遗址,到澧县城头山、鸡叫城遗址,湖南先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
新时代的湖南,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址的保护力度,着力讲好农耕文化故事,打造“大湖之南”农耕文化名片,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除了有形的乡村文化,以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为代表的“非遗”,也在湖南活态传承。在益阳市安化县沙田溪村黄自元书法陈列馆,人们可以沉浸式参观、研学、休闲;有40多个“非遗”登记注册的常德河街,木雕、麻质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做文创、搞活动,“圈粉”无数;湘西州的不少农家餐馆里,游客边听民歌边品美食,置身其中,有滋有味。
凤凰县举行苗族“四月八”跳花节 吴东林/摄
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不离乡就能看“春晚”,庄稼人也能演“村晚”。2025年1月23日,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沐仙湖“村晚”现场人头攒动,乡亲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正式亮相,群众热情高涨。这些年,隆回县鼓励“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政府推出系列奖励示范措施,全县各乡镇每年举办“村晚”300余场,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村晚”成为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放眼整个湖南,“村晚”活动从零星试点发展为常态化品牌。文化和旅游部1月公布的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主场和示范展示点名单中,湖南有13地上榜。
沩山乡群众进行太极表演
“村晚”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了邻里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岳阳市张谷英村“村晚”带动村民组建3支文艺队,麻将馆客流量下降70%,参加“村晚”演出的村民李阿姨表示“跳舞比打麻将有意思多了!”
美丽乡村示范村郴州市文明村苏仙区村头村
农家书屋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门口的“致富学堂”。常德市鼎城区三角堆村依托农家书屋这一平台,组织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村民凝心聚力,短短几年,从相对落后村蝶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张家界市桑植县李家庄村,村民刘朝吉通过在农家书屋自学,成为村里木瓜基地的技术员,凭借技术服务,刘朝吉一年能增收3万元。在桑植县,像刘朝吉这样通过农家书屋成为“土专家”的有1200多人。
目前,湖南农家书屋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通过特色农家书屋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乡村振兴之路书香四溢。
益阳市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黄自元书法陈列馆室内文创 刘洋/摄
从乡村“村晚”到农家书屋,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到“新春走基层”,从“门前十小”工程到“戏曲进乡村”行动,湖南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富足。
乡村是有人情味的地方,但不能背人情债。针对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人“还不起”等不良风气,湖南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黄田村移风易俗宣传栏
2024年2月14日,常德澧县100多对新人参与婚礼简办活动,在工作人员见证下领证、合影,完成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婚礼。“没有彩礼反而更光荣,这才是新时代的婚礼!”一位参加集体婚礼的新娘这样说。
近年来,澧县投入300万元打造国家3A级婚姻登记处,举办300余场集体婚礼,倡导“零彩礼”,婚俗改革经验获民政部肯定。在文明婚俗带动下,澧县的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群众参加其他“无事宴”的比例较往年下降超80%,每个家庭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不超过年收入的7%,家庭负担明显减轻。
靖港镇复胜村实行迁坟改造后,腾地16亩作为公共设施和绿化用地
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已经成为湖南乡风文明的行动自觉。全省各地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对红白事的办事标准和流程作出统一约定,推动风气更加清朗。
岳阳市通过“限宴令”和村规民约,累计减少“无事酒”4万多场,农民人情开支减少60%。永州市零陵区岿山村村规民约对村民办红白事的规模、流程等作出具体规定,并鼓励简办、不办。怀化市辰溪县傅家湾村村民傅圣智为孙子办喜事,取消乐队、缩减宴席,花费从数万元降至7000元,“省下的钱给孙子买农机,种田更有奔头!”。
让人情负担减下来,不但要靠“内驱力”,也要借助“震慑力”。近年来,湖南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县市区协同,多方配合联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嫁娶简办新办已经蔚然成风。
苗家迎亲 杨群/摄
以文化浸润乡土,以美德滋养人心。今日之湖南,“和美湘村”展现新风新貌,文明乡风正成为赓续千年文脉、守护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