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工会视角下的衡阳发展:以服务创新与产业赋能为支点,书写城市进阶新答卷
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工会作为连接政府、企业与职工的重要纽带,其角色早已超越传统的福利保障范畴,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隐形引擎”。近年来,衡阳市总工会通过多维度的服务创新、产业赋能与组织革新,为这座历史名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鲜活的“工”力量。从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到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从文旅消费提振到乡村振兴实践,衡阳工会的探索既彰显了“职工为本”的温度,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提供了样本。
服务创新:从“单一供给”到“套餐式服务”,构建职工幸福生态圈。衡阳工会的服务体系正从传统的“送温暖”向精准化、多元化转型。例如,衡阳县总工会打造的“套餐式”服务模式,将职工之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与健康体检、法律咨询等结合,形成“服务中心+基层站点+服务基地”的立体网络。这种服务模式的升级,本质上是将职工视为“全人”而非“工具”,通过物质关怀与精神滋养的双重提升,增强职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数字化浪潮下,工会服务亦展现出技术赋能的新气象。蒸湘区推广“扫码入会”小程序,让流动性强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指尖入会”;雁峰区多部门联动“工会+法院+人社”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湖南省总工会推动电子消费券发放,将传统节日慰问转化为对本地文旅、餐饮等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这些创新既顺应了数字经济趋势,也通过消费端的撬动,助力衡阳文旅产业与城市品牌建设。
产业赋能:以技能竞赛与工匠培育,锻造城市核心竞争力。衡阳工会深谙“产城融合”之道,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城市产业升级战略紧密结合。一方面,市总工会聚焦“五张产业名片”与“一核两电三色四新”优势产业,打造覆盖网络安全、数控、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的劳动竞赛体系,选拔技能人才参与省级赛事,形成“以赛促学、以赛育才”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衡州工匠学院规范化运行,构建“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教育,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这种“竞赛+教育”的双轮驱动,不仅为衡阳培育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更助力城市在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赛道上抢占先机。
治理协同:以组织覆盖与资源整合,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工会组织的覆盖广度与治理效能,直接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活力。衡阳市总工会的“体验新雁城”春、秋游活动颇具启示:通过6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引导职工深度体验旅发大会重点项目,既激活本地文旅消费,又增强职工对城市更新的参与感。这种“工会搭台、职工参与、产业受益”的联动机制,将职工福利与城市营销巧妙结合,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衡阳的实践表明,新时代工会已从“后台服务者”转向“前台推动者”,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职工权益保障,更在于通过系统性创新,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